本文转自:中国工业报国内正规配资公司
■ 叶本乾 许 可
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建构图谱中,理想信念教育是铸魂育人的核心工程,其价值体现在对个体认知图式的形塑与集体行动逻辑的引导上,对于促进人民群众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算法驱动、数据赋能为特征的数智技术集群不仅重构了社会生产活动,更引发了教育生态的全面变革。在此背景下,要把握好数智化浪潮的历史契机,实现理想信念教育在资源整合、模式创新与效能提升等方面的突破性发展。这不仅是面对数智时代机遇与挑战的应然举措,更是开辟理想信念教育新境界的必然选择。
以数筑基,整合理想信念教育的数智资源。在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数据呈现出教育化的鲜明特质,通过三重维度影响着教育样态:其一,作为实践活动的客观映射,数据构成的信息符号精准记录了教育主体的行为轨迹;其二,作为教育介质的载体空间,数据构筑的虚实融合的教育场域成为教学活动的介体与环体;其三,作为教育过程的动态变量,数据本身也深度介入了教育的方案设计、内容供给、教学实施与效果评估各环节。这种结构性变革昭示着,数据要素已从技术性工具升格为理想信念教育的本体性构成。因此,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质效需要正视数据所发挥的基础性作用,在整合各类型数智资源的基础上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活动。这里的数据包括表征主体特征的基础数据、反映教育条件配置的资源数据、记载实践轨迹的行为数据以及在此基础上通过智能分析获取的思想数据。其中,基础数据反映着教育主体的生物社会学特征,资源数据反映着教育介体与环体的配置状况,行为数据能量化教育主体言行举止的数字足迹,而通过算法模型则能借助思想数据揭示行为背后的价值取向。以大数据思维将这四类数据信息有效整合,贯穿于理想信念教育的状态反映、观念养成、行为转化和人格塑造全过程之中,才能进一步发挥数智技术的智能优势,催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模式创新。
以智驭势,创新理想信念教育的教育模式。在大数据有效整合的基础上,还应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构建具有动态适应性、精准靶向性和全域覆盖性的理想信念教育教学创新模式,其关键在于实现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有机协同。就人类智能而言,要在认知层面实现教育思维的双重跃迁:一是实现从局部抽样到全景把握的整体性思维转向,利用数据整合的先决优势全面掌握教育活动中各要素的实况,进而作出科学化、系统化的教育决策;二是实现从线性因果到多维关联的系统性思维转向,在教育活动中不再被动地依靠教学经验作出对应决策,而是通过数据信息研判教育对象的理想信念状态,分析教育对象思想观念的内在关联与发展趋势,为作出正确的干预策略提供参考。就人工智能而言,则需要发挥其智能分析与科学决策优势,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基于受教育者的个体数据信息,运用云计算、区块链等尖端科技,实现对个体思想特征的深度解析,能够帮助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需要构建个性化教育路径,并借助智能推荐算法完成教育资源的精准匹配,从而帮助实现对受教育者的价值纠偏。由此可见,通过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协同合作实现精准供给与靶向施策,既能有效保持理想信念教育的正确价值导向,又能充分发挥数智技术的增效作用,从而为受教育者完成从认知建构到实践转化的内化过程提供有力支持。
数智协同,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转化效能。利用数智技术为理想信念教育赋能,其核心旨归仍然在于推动正确价值观念从精神认知的虚化形态转化为现实行为的实化形态。传统理想信念教育受限于时间、空间及主客观条件,难以全方位、实时化地分析教育转化效能,更难以灵活应对各种教育质效影响因素。然而,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集群的强力支撑下,整合各类教育影响因素,精准介入教育过程,从而大幅度提升理想信念教育转化效能已然成为可能。其一,打造虚实融合的教育实践场域。运用增强现实技术重现历史案例场景,通过情境化教学将抽象理论知识具象化,使教育对象在虚拟仿真实验中深化认知,深入体验理想信念的力量。其二,构建“数据采集—智能分析—精准干预”的闭环链条。利用深度知识追踪模型等智能算法对教育对象的行为轨迹进行建模分析,量化预测其思想变化趋势,形成反馈机制,优化教学活动,确保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三,形成完善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通过建立个人思想成长数字画像,动态追踪教育对象在现实场域中的行为表现,将线上认知积累与线下实践验证有机结合,确保转化效果可追溯、可验证。总之,实现数据信息资源与智能技术优势相协同,能够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形成微观实践与宏观治理的良性互动,最大限度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转化效能。
数智技术浪潮的奔涌,为理想信念教育的范式变革提供了巨大的历史机遇,也提出了面向未来的深刻命题。以数筑基、以智驭势、数智协同的实践路径,不仅重构了理想信念教育的资源供给、模式创新与效能转化机制,更推动其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从群体化教育转向精准化育人、从静态灌输转向动态交互的系统性变革。未来,随着数智技术的不断发展,理想信念教育应持续深化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在尊重人性本质和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探索更具温度与深度的育人模式。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项目名称】本文系四川哲学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网上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精准化实施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国内正规配资公司。
倍悦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